首页美文经典美文
正文

龙潭联想

  • 作者: 栾世萍
  • 来源: 大河文学
  • 发表于2022-03-14 09:28
  • 被阅读
  • 龙潭联想

         济源城西,太行路北侧,刚刚修建成的龙潭公园,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胜似城乡集会。特别是公园南门处,落成的汉白玉门楼,上面的门联搏人眼球。且游人进门,必仰望吟读,但多因不识其繁体字,不解其意,稍感憾事。此联原状为:kKM大河文学网

      更倚云巖構蘭若
      直疑風物勝江南
      你看,这上下联中繁体字多达五个,听文化人说,这里“云巖”,实为“云岩”,“蘭若”实为“兰若”,“構"为“构”。什么意思呢?原来“云岩”和“兰若”既是寺名,又代表苏杭,表示美好之意。这里假借用美好的事物,来构筑和衬托龙潭公园胜似江南的美景。这样一说,自然而然大家全都懂了。一致称赞道:好,好!寓意好,联好,龙潭公园好!
      站在高大挺拔的龙潭门楼下,居高临下,往北眺望,今之龙潭公园,四周青草如茵,绿树成林。水面开阔,波光粼粼。潭中水绿中泛蓝,穿潭而过的白色小桥精工巧作,似凌空飞燕。至北岸的一座假山石上,刻有“老海眼"三个红色大字。一股水桶粗细的绿水飞瀑直下,倾泻入潭。洪荒之音,不绝于耳,引来游人趋之若鹜。据说,这里就是古时龙潭汩汩出水之地方。至夜晚,皓月当空,岸边垂柳婆娑,塔立倒影,寺留余音。清新幽静,如诗如画,如进入仙境一般。
      众所周知,古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太乙池,潜行百里,在龙潭涌出,此处即为济水西源。再往东走,至济渎庙以西处即是济水东源。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济源九景”中,“龙潭夜月”就是其中一景。有清代·侯立德作诗为证:最爱龙潭夜月秋,空明镜下乍沉浮。嚣尘不觉随心远,清旷犹能与目谋。形容的就是龙潭夜景的独特之处。
      从龙潭大门楼往北,拾级而下约二百米,即看见亘古远外的龙潭塔和“四令堂祠”。龙潭塔以前叫延庆舍利塔,龙潭寺原来叫延庆寺,其实,龙潭公园最负盛名和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也是这两个地方。
      龙潭塔是济源最为知名的人文景观,也是龙潭寺院的主要标志。据说建于宋,是河南省诸塔之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至今无后人修缮痕迹。它挺拔俊逸,结构独特,高达二十八米之多。塔身的一千三百多块六棱塔砖,块块镶嵌着身披袈裟、面部慈祥的佛像。镌刻精致,造型生动。游客站于塔下,即能看清佛像五官,令人啧啧赞叹不已。从外部看,塔身呈六边形,塔体高大而不尖削,壮硕而不拙笨。听周围群众讲,塔顶处曾自然生长榆树一棵,多年来从无人管理,却始终茁壮茂盛,生机勃勃。近几年,为保护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市政府责令有关部门特砌墙围栏,现已禁止游人攀塔,塔顶的仙树不知因何原因也不见了。
      今年初冬,阳光明媚,温暖如春。吾随同老伴老李再游龙潭。至塔下,老李不禁眉飞色舞,喋喋不休,再次提起六十年代中期,他在济渎庙上高中时,与同学结伴攀爬龙谭塔的情景。问起塔里面情况,他说,塔中间是深不见底的黑窟窿,可吓人了!我问,那不是要摔下来吗?答曰:可不是嘛,每次都小心翼翼,气都不敢喘。又问,那你们咋上去啊?答曰:下边有门呀。至于南门北门,不知。回来查史料方知,龙潭塔有南、北门各一个,进北门有梯级踏步……依此方式攀登直达六层。第七层因立有佛龛一尊,不可再上。这点老李没说错,只是中间黑洞实为六角形气孔,决不可能是圆形,因为塔基即正六边形。
      经常听一位名叫爱莲的邻居说起,她就生长在龙潭湖边上的柴庄村,从小就在龙潭学校上学。说起小时候,跟小伙伴们爬龙潭塔,在龙潭湖中趟水,嬉戏,洗衣,以及听老人们讲,关于龙潭塔和延庆寺的故事的时候,一直喜不自禁,溢于言表,好像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好多情景,确实同“济源九景”中,侯立德诗中描写的不谋而合。
      塔的南向就是龙潭寺,即以前的延庆寺院。据史料记载,延庆寺初建于唐,历经千年。20世纪50年代时,仍保留的延庆寺西院正殿方丈楼,还保存着题额“四令堂祠”,是为纪念宋代时,担任济源县县长的四川籍人士,陈省华父子所设的纪念堂。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门三进士两状元三宰相”,说的就是陈省华及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佐,三子陈尧咨的故事。“四令堂”体现了陈家“不求金玉贵,只求子孙贤”的教育理念,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曾作《四令堂记》,以记述陈家世代功绩。只不过现在的“四令堂”因待修缮,未曾开放,门外院墙上只挂有“四令堂”牌匾及简介,以飱观众。
      距“四令堂”西不远处,赫然立着一块偌大的花冈岩鹅卵石。上刻红色隶体字:卖油翁处。题字者,乃济源市前书协主席张奇惠。看到其字其名,倒引起我极大兴致。因我与张奇惠妻子汤某,是中学同学加好友,老家又属同一大队,其生前来往密切。眼前的“卖油翁"仨字,使我回想起六十年代初,我俩在济渎庙读书时,教初中语文的赵润竹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宋·欧阳修的《卖油翁》时的情景。赵老师是山西人,中等偏胖,面戴一副深度近视镜。他读起古文抑扬顿挫,讲解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此刻,他用山西普通话讲述的《卖油翁》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其声音也迴响于我的耳旁。
      赵老师概括的故事情节是:一个叫陈康肃公的年轻人(就是宋时任济源县县长的陈省华之三儿子陈尧咨,谥号:康肃,公,则为古代男子的尊称)善于射箭,并因此常常自夸。一日他在自家场院里练箭,被路过的卖油翁碰见。卖油翁对陈尧咨的十中约八九的箭法,并不像现在人看打球时,习惯大声叫“好!——好!”  而只微微地点了点头。当陈肃公看到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由于气愤和不满,而质问其时,卖油翁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绝窍),(就象我灌油一样)不过手熟罢了。然后,当场演示经铜钱孔往葫芦里灌油,油过而不湿钱孔的平常动作,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使文武双全,不屈人下的康肃公,不得不心服口服。而后笑着打发走了卖油翁。
      记得赵老师在讲此文时,特别强调了文中几个字、词的含义及用法,如“睨”“忿然”“微颔”“笑而谴之”。特别指出“笑而谴之”中的“笑”和“谴”用得好。一笑而泯冤仇嘛。用“谴”即打发,如用“逐”就是逐赶,意思全变了。
      遗憾的是,当时的赵老师在讲此课时,并不知道,卖油翁的故事,就发生在离济渎庙近在咫尺的延庆寺内,如果知道,他一定会带领同学们到这里参观一下吧。另外,我觉得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能把济源延庆寺中的真实人物陈尧咨作为主角,编写成寓言《卖油翁》,以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阐释了熟能生巧的大道理,达到看完则心领神会,读后则发人深省的教育人之目的。可见当时的济源延庆寺“四令堂”,在上层人物及广大人民中的影响。只是文中的“陈康肃公”,大多百姓不晓得是陈省华之子陈尧咨,这又是一大憾事。
      展望今之龙潭,忽生出一种联想:一潭碧水荡漾,百亩绿植当墙。“海眼”泉水叮咚,白桥轻盈灵光。古塔风铃绕耳,卖油(翁处)喊声高亢。延庆(寺)家教理论,后人世代效仿。
      龙潭,济源城西北的一块燿耀发光的碧玉,它同旁边的姊妹花龙潭生态园、龙潭植物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就了博大精深的龙潭文化,并且会一直绵延下去。这,也是全济源人所希望的吧!
      
          作者简介: 栾世萍,河南济源南街人,文学爱好者。
      微信公众号:daheliterature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本文标题:龙潭联想

      本文链接:http://www.dahewenxue.cn/meiwen/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