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文经典美文
正文

种谷人

  • 作者: 许奎明
  • 来源:
  • 发表于2022-03-28 11:27
  • 被阅读
  • 种谷人

       近几年城里买小米的商贩一张嘴都是“阳城小米”。我曾和在小区里卖小米的一位小贩聊过这个话题,“真的是阳城小米吗?”“你说呢?”卖米人狡黠地笑了,“哪有那么多阳城小米?”我们都大笑。其实,这几年山上种谷人多了,这些小米大都是我们老家地地道道的特产。Q86大河文学网

     
      说起小米,我想起了早已过世的父亲。父亲在世时是种地的一把好手,尤其是种谷子的能手。村里的人曾给父亲起外号为“老陈谷”。因为我们家里总要保存一囤谷子,以备不时之需,饥荒年父亲曾帮助不少邻里度过了难关。其实谷子存放一年,碾成的小米就不好吃了。新小米是黄灿灿的颜色,而随着谷子的存放,碾成的小米会渐渐变成浅黄最后演变成白色,陈小米味道也极差。但在那种极度粮荒的年代,只要能填饱肚子,没有人会计较好吃不好吃,再难吃总比树叶树皮好吃。那时家里有一块队里分的自留地,父亲精心耕作外,还在村外的荒坡开垦了一块荒地,专门用作种谷子。谷子是一种耐旱作物,因为根须发达,秋天遇到干旱,玉米颗粒不收,谷子也很少绝收。
     
      我很早就跟父亲学种谷子。谷子分稙谷和晚谷,就和稻子有早稻和晩稻一样。春天秋地种下的谷子叫稙谷,麦收后,麦秸地种下的谷子叫晩谷。同样是谷子,早谷春种秋收,生长期长,又加上土地前一年收割后闲了一季,冬天经过犁耙冻晒,土地较肥,故谷子碾成的小米颗粒饱满,颜色金黄,做的饭味道香美,口感好。晚谷是麦收后麦茬地种下的谷子,生长期短。麦收割后,农民把割倒的麦子运到打麦场上,用牛把麦茬地耙一遍,就种上了。晚谷生长期短,土地刚种过麦子,没有得到休养,故晚谷粗糙,碾出的小米色相、味道、营养都不如稙谷碾的小米。
     
      种谷子不但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谷子收割前父亲总是先到地里挑选种子,一穗穗地挑选,植株矮壮,穗子粗大,颜色鲜黄,是首选条件。挑选种子不需要多少,几十穗就足够来年自家种植了。父亲会把挑选好的种子捆扎成一束挂在堂屋的墙上让它慢慢晾干。第二年春暖花开,他早早把秋地深耕细耙,等老天落点雨,地皮微干后就可以下种了。种地时,先把适量的芝麻在锅里焙炒,然后同谷籽搅拌在一起,用古老的播种耧种到地里。摇耧扬场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农活,谷子出苗要稀稠均匀,即不能稠又不能断苗,这完全靠摇耧人的经验和感觉。稀则苗不全影响产量,稠则间不出苗。谷苗一旦种稠了,出苗时根系相互缠连根本间不开。用炒熟的芝麻和谷籽搅和种就是为了防止种的过稠,再者,熟芝麻是谷苗最好的肥料。谷苗出土后就要间苗了,那时农民会早起晩归尽量避开中午的炎热。为了赶时间往往会全家一齐出工,毎人搬一只小凳,坐在凳子上,一人一耧(三行)边间边往前挪动。间苗的原则是苗与苗相隔一拃宽,间矩正好过去锄头,一株单苗,一株双苗。只有那些锄地好手不用手间而是用锄头,一遍过。省却了间完苗再锄。
     
      梁恒先生的《夏感》文字优美,更写出了农民的辛劳。“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麦子熟了要收、要运、要打;春天种下的谷子、棉花、红薯要锄草施肥。哪样都耽误不起,农民恨不得把自己分成两半,一半收麦子,一半管秋苗。只有经过那种生活,才能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刻骨铭心的理解;才能理解农民,理解三农。
     
      父亲往往赶在太阳出来前把要打的小麦在场里摊开,胡乱吃点东西,赶到地里给春天种下的谷子松土除草。“锄头有水”是父亲常说的一句话,锄地能清除杂草,还能保墒保苗。谷子长到一尺高时,还得施加追肥,最好雨前追施。天阴将要落雨时,就得及时到地里给谷子施追肥。追肥最好用尿素,用量要根据谷苗的长势而定,用脸盆端着尿素在地边一边走一边撒。如果撒了化肥,老天没有落雨,那就惨了,谷子的叶子就会枯黄。有时父亲会雨后上,这样就更可靠。秋天,谷子弯下沉甸甸的头,向主人感谢致敬,看着丰收的果实,父亲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什么时候收到家了才能放下心来。谷子成熟前怕麻雀,更怕大风大雨。有时一场风雨能使一地的谷子全部倒伏在地,一季的辛苦就全白费了。
     
      后来我到外地求学、工作,已经很少回老家了。随着父母的过世,家里的地也早已不种了,更别说种谷子了。只是我和家人仍喜欢吃小米饭喝小米粥,许是早年养成的习惯。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在村里当民办教师,每天中午,母亲蒸馍的时候,会把蒸茏里专给我蒸一碗小米。那时吃小米完全是对我的特殊优待,家里人中午都还是以红薯为主来填饱肚子。现在吃小米是为了养生,据说小米富有营养,常吃有益健康。因此常常想起家乡的小米,想起家乡那些种谷人。
     
      去年署期回老家小镇小住,邂逅了在大山上居住的一位亲戚,他们小村已整体搬迁到镇上居住了。那天在胡同口正好遇见他开一辆小三轮准备回山上收谷子。谈起种谷子他一脸兴奋,“近几年山里人都开始种谷子了,”他停好车,和我聊了起来。“今年我家种了十亩。”“不怕麻雀糟蹋吗?”我想起了父亲种谷子时,驱赶麻雀时的情景。那时,我们把地头立几个稻草人,给它穿上衣服戴上草帽,但那些小鸟很聪明,几天时间,它们就会成群结队落在稻草人的头上,“叽叽喳喳”宣示着胜利。“不怕。”亲戚笑了,“麻雀也随人进城入镇了。”他说山里已很难见到成群结队的麻雀了,因为人口集中的地方有垃圾桶一类设施,垃圾桶里的剩菜剩饭,足可以使麻雀们生活无忧了。问起销售,“谷子还没收,就有人预订了。”亲戚喜形于色,“每斤小米收购价六元,每亩地收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从小镇回城后,关于小米的问题一直萦绕脑海,挥之不去。种谷子的亲戚住的小山村,也是外婆的家乡,童年时我曾在那里住过,对那里有很深的情结。小村地处豫晋交界的大山深处,光照时间长,土地富含各种矿物质,尤其适宜谷子生长。那天在家乡工作的儿子回来后,话题又说到种谷子。听说政府加大了扶贫开发力度,计划把小村开发成小米特色基地,推出以小村命名的小米。今年春已经种了一百多亩谷子,光这一项就可以带动很多村民脱贫致富。只是现在山里人种谷子仍是粗放式管理,从种到收全是人工劳作,辛苦劳累。小麦玉米等作物从种到收早已机械化了。为什么谷子用不上呢?我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山西种谷子从选种到种再到收全部用上了机器,施肥灭虫还用上了无人机,种地的全过程正逐步向智能化发展。
     
      也许不远的将来,小型且适应山区谷子种收的机器就会生产出来。到那时,那些种谷人就会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样的日子一定不会太远。
     
      作者简介:许奎明,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初级中学校长,已退休。曾在省市各类报刊发表过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多次荣获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闲暇之余喜欢阅读和写作。
      微信公众号:daheliterature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本文标题:种谷人

      本文链接:http://www.dahewenxue.cn/meiwen/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