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文经典美文
正文

毛田古渡

  • 作者: 张耀中
  • 来源:
  • 发表于2022-03-25 09:18
  • 被阅读
  • 毛田古渡

       01NRz大河文学网

     
      毛田,一个黄河古渡,位于济源市西南角的一段峡谷间。西连山西垣曲马湾村,南与新安的石渠隔河相望。
     
      这儿是黄河上的最后一段天然大峡谷。峭壁如削,河道逼仄,谷深流急。出峡口即为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
     
      02
     
      毛田之所以称为毛田,是因为西周时这里曾为毛公封地(采邑),其村后有毛公冢。
     
      崇祯16年(1643年),李自成率军东进王屋山区,遭明朝数万官兵围追堵截。时年冬,起义军终从毛田踏冰突围。小学语文课文中《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即源于此地。
     
      1944年12月,王震率南下支队,经毛田古渡,再次踏冰过河,挥师南进。至如今,这事当地老百姓仍津津乐道。
     
      03
     
      说到毛田古渡,我们先从远方的南泥湾说起。
     
      1944年10月。
     
      南泥湾,谷子糜子,遍野泛黄,今秋又是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季。
     
      这时,党中央一纸电令,三五九旅全体官兵随即赶赴百里之外的延安,接受新的任务——远征南粤,开辟华南抗日根据地。
     
      全旅4000余名官兵,经过紧张的集训、装备,焕然一新——八路军独立第一游击队,亦称南下支队。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
     
      11月9日,延安机场。
     
      沙场秋点兵。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在支队司令员王震的陪同下检阅了即将出征的全体官兵。毛主席亲自讲话,勉励大家,要团结一致,准备吃大苦,耐大劳,一定要把党的红旗插到南粤去。
     
      当日,部队出发。
     
      11月18日,至王壁,后在晋豫交界的阳城县休整。
     
      在此期间,司令部派出150余人的侦察分队,由副参谋长邹毕兆带队,化妆并携带电台,穿越日伪济(济源) 垣  (垣曲)公路封锁线,抵达邵原南部的黄河北岸侦察渡河情况,同时,中共王屋县委也派人负责协调渡河事宜。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确定了易于隐蔽渡河的毛田渡口。
     
      但渡河工具的缺少,成了当前最为棘手的首要问题,每次能载二十来人的小船,也只有两三条。
     
      部队除支队的4000余人外,另有鄂豫皖边区及广东东江纵队的干部1000余人,总共5000多人。规模之大,且距邵原日伪据点甚近,如果一旦被敌人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侦察情况不断滴滴传回,军事地图前,王震、王首道两位首长,熬红了双眼,他们彻夜在研究渡河方案。
     
      04
     
      冬至刚过。
     
      北风起,温度骤降,寒气袭人。
     
      12月25日,前方侦察分队突然报告,马湾至毛田之间有大量流凌出现。王屋县政府立即派赵疙瘩村村长赵玉山等人与侦察分队一起勘查凌情。
     
      毛田,这里黄河的走向比较特殊:河水先向南,后折而向东,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急拐弯,上游的流凌至此形成了堆积状,约有六七尺厚。赵玉山他们与侦察分队的同志们溯河而上至马湾,用木棍等工具反复捣戳冰层,查勘冰层厚度,来回几趟,最后确认了一处四百来米宽的“凌桥”,并做了标记。
     
      邹毕兆副参谋长通过电台立即将情况向王震、王首道两位首长做了汇报。
     
      05
     
      12月25日,南下支队到达黄楝树村。
     
      12月26日,王屋县政府动员、组织毛田、大叫沟、小叫沟等村的村民,挑沙,担炉渣,铺麦秸,一时间,平常寂静的毛田村,男女老少,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他们表示只要能帮大军过河,出点力不算啥。
     
      不到一天时间,他们就铺好了一座一丈多宽的“凌桥”。
     
      06
     
      12月26日晚。
     
      南进支队按计划向毛田方向进发。为避开邵原据点的日伪军,在东阳村稍事休息后,绕道逢石河,至逢石折而向西,一路直奔毛田。
     
      夜幕降临。
     
      为确保南下支队的顺利渡河,在南进支队向毛田方向运动的同时,太岳军区十八团的一个营和王屋县独立营,在赵玉山和十多名村干部的带领下先期渡河,迅速占领新安石渠等地的多个制高点,设立警戒哨,担任警戒任务,形成了一个安全通道。
     
      月亮在白云中穿行。
     
      峡谷里弥漫着淡淡的雾。
     
      村头,茶水站里,挨个盘了一溜茶水锅,炉灶里火焰呼呼正旺,锅里的水腾腾翻滚。火光映红了大娘大嫂的脸庞,她们不停地续柴、添水,她们说,不管怎样,也要让这远道而来的亲人们喝一口热乎的黄河水再走。
     
      07
     
      夜,12点。
     
      南下支队抵达毛田。
     
      村头,大娘大嫂们用葫芦瓢,一瓢一瓢挨个给战士们的茶缸里倒水,不停地嘱咐,慢点喝,别烧着了。
     
      凌桥上,部队徐徐向前。
     
      马蹄哒哒,溅起点点火星。脚步嚓嚓,不时能听到茶缸磕碰的声音。
     
      偶尔战马的一个响鼻,可能算是最大的响声了。
     
      快进敌占区了,部队格外警惕。
     
      “快,跟上!”向后传的口令尽管低促,但仍使部队的步伐加快了许多。
     
      “咋还看不到黄河呀?啥时过河呀?”一位小战士揉揉眼睛,迷迷瞪瞪地问道。从昨天下午到现在,不停地急行,他也不知道到了哪里。
     
      “黄河不过了,下边就等过长江吧。”有人应道。队伍里一阵低低的笑声。
     
      “肃静!跟上!”有人轻声提醒。
     
      一条钢铁般的长龙,在新安的群峰间向南挺进。
     
      08
     
      鸡叫了。
     
      黎明时分,渡河已近尾声。
     
      村民们一早起来,看到的只是凌桥上密密的脚印。他们三三两两在村头小声嘀咕着昨夜南进支队过河的事。
     
      “今年冬至刚过几天,没进腊月,大军一来就结这么厚的冰。只听李闯王过河时有过,咱活几十年了没见过,你说怪不?”
     
      有人接了话茬:“这你就不懂了,咱毛田本就是毛家的地盘,毛主席的队伍过来了,更何况毛公还在村后看着呢,老天能不助咱大军吗?”
     
      村民们在以他们奇异的想法,诠释着昨夜的渡河奇事。
     
      09
     
      西风起。
     
      王震司令员默默站在渡口上,回望毛田,只见小村炊烟袅袅升起,鸡鸣犬吠。默默注视良久,他从心底感激毛田人,感谢毛田人的淳朴、厚道与大方。
     
      “邹参谋长,给延安发报!”
     
      几天来,延安窑洞的灯光彻夜通明。毛主席时刻在关注着南下支队的行进情况,得知黄河凌桥出现的消息后,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队伍现已过完,当迅即报告主席。
     
      “主席:已渡黄河。正经新安,向豫南前进。王、王。”王震口述道。
     
      10
     
      旭日中,凌桥熠熠闪光。
     
      “祖国黄河长,长江我故乡,北伐又南征,奋斗求解放。”
     
      王震望着黄河上的凌桥,想到了前面的路,想到了祖国的明天,顺口大声吟诵出来了。
     
      站立一旁的王首道政委,连声拍手叫好“好诗,好诗,请我们的作家周立波同志来朗诵一下好吗?”大家一致拍手欢迎。
     
      “祖国黄河长,长江我故乡,……”周立波同志用他那浑厚的湖南口音朗诵着。
     
      周立波后来写过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记述南下支队渡湘江的事。我想他在写作这篇小说时是不会忘记毛田古渡一夜的。
     
      见此情景,随军南下的中央电影团的王旭同志招呼大家:“快,给大家照张相,留个纪念好吗?”
     
      “好!” 大家迅速背凌桥而立,面向朝阳,王旭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
     
      后来王首道政委在照片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大字:公元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摄于黄河冰桥。
     
      队伍出发了。
     
      报务员突然向司令员奔去。
     
      马上的王震接过低头仔细一看,挥舞起手中的电文,兴奋地告诉大家:“同志们,毛主席回电了!”
     
      队伍里一片欢呼声。
     
      “毛主席祝贺我们渡河成功。勉励大家克服困难,继续南进,去争取更大的胜利。”王震大声重复着电报内容,铿锵的声音在峡谷里回荡。
     
      南下支队,在王震、王首道同志率领下,转战晋、豫、鄂、湘、赣、粤数省,直抵广东南雄,建立了华南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又奉命从广东返回中原,后又返回延安。历时近一年,行程达7900余公里,作战74次,毛主席称赞三五九旅的南征为“第二次长征”。
     
      11
     
      1947年2月,毛田人接应自宣化店突围的部分中原解放军北渡黄河,进入太岳解放区休整。
     
      1947年8月,陈谢大军8万余人,挥师南进,强渡黄河,毛田人同沿岸其他人民一起,摇橹摆渡,冒着敌人的炮火,护送大军过河。陈谢兵团曾授旗“炮火连天渡奇兵,冲锋陷阵立大功。”褒扬毛田人。
     
      1999年,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位于库区的近千毛田人,惜别故土,移民他乡。
     
      至如今,地图中,“毛田” 仅成了万顷碧波上的一个地理标识。
     
      但毛田永远印刻在人们的心底。
     
      本文参考文献:《奇迹般的冰桥》(王首道)《济源市志》《中共济源党史》
     
      作者简介:张耀中,河南济源人。闲时偶尔写几篇文字,纯属率性之作,无所成就,唯图愉悦心情。
      微信公众号:daheliterature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本文标题:毛田古渡

      本文链接:http://www.dahewenxue.cn/meiwen/187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请注册成为大河文学网的作者,发表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