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师弟小刁再次联系我,说印章刻好了,我若有时间,给我送过来。
我当时正在家乡谢庄参加一场婚礼,就给他发了位置,说明缘由,回复说:我回去了联系你。
下午回到家中,与龚广涛老师闲聊了一下家乡史料的挖掘事宜。挂了电话,我给小刁留言,说方便了我过去拿,或者请他过来喝茶。
小刁是黄蜡石爱好者,市黄蜡石协会的会员,玩赏石头很久了,家里的珍品也很多。今年南师20届校友聚会之后,成立了一个校友编辑部,主编文松师兄邀请我们都加入了进去,任编辑。编辑部经常要选稿、发稿,也开过几次会议,大家慢慢接触多了。
在加入编辑部之前,我就认识小刁了。小刁应该算是文学爱好者,是通过微信好友添加我的,应该说也是文字结成的缘分。在微信上一聊,发现他是龙王沟风景区陡沟村人,与我算半个老乡。他爱人与我家那口子同一个单位,她们相互之间都很熟悉,我俩也慢慢熟络起来。
刚开始,小刁把他写的一些文字发给我,我看过后,转发给中州作家文刊的张静主编。中州作家文刊陆续发表了他一些文章,他谦恭地叫我老师。加入编辑部后,文松师兄说:“都是师兄弟,叫哥更亲切。”以后他便叫我哥了。
小刁年轻些,勤快,也谦虚,对编辑部的事很热心。小刁写作兴趣的重点在诗词,后来在龙腾南阳客户端也陆续发表一些。编辑部有一位顾问是我的昔日同事张献锋,后来在诗赋方面很有造诣,俨然成了大家。他俩在文字方面就有了一些兴趣的交集。
献锋是一位心思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人,后来也跟着小刁玩起了石头,周末有时就与小刁一起去河边捡石头,二人乐在其中,感情也融洽起来。献锋见了我,说起捡石头的事,很是开心,说:“虽然没人家捡的石头好,但也别有一种乐趣,就是玩儿的。”
小刁的家里自然藏了许多可供观赏的奇珍异石。最近一次在编辑部,小刁说,想送大家每人一枚印章。我当时没太放在心上。
后来有一次他到家门口找我,问我要个什么形状的。拿出一把石头,质地细腻,形态各异,或玲珑隽秀,或朴拙粗壮。原来他自己从家里挑选了石头,跑到镇平石佛寺找玉匠切割、加工、打磨、抛光,在脊上刻了文字和图案,花费有两千多元。
我选定了其中一枚朴拙粗壮的印章。因为喜欢这枚印章返璞归真的美,喜欢背面保留下来的原石的纹理,也喜欢上面高风亮节的翠竹图案,特别是一侧的“上善若水”四个字甚对我的胃口。
早些年没有微信,我给自己的QQ空间起了个网名“潜龙在渊”。之所以用这个名字,一则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喜爱,一则也因为喜欢诸葛亮躬耕陇亩、抱膝长啸的人生态度,中间也可能夹杂着一些当时自命不凡的怀才不遇情绪吧!
中年之后,在岁月的打磨中,我的性格变得安分、沉静起来,没有什么企图心,只剩一份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宁静的心,喜欢“静对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在看书的过程中,偶然看到林清玄的《平常茶 非常道》,逐渐喜欢上了林清玄和他文字的意境,喜欢上了“饮茶洗心”这四个字。红尘滚滚,浊浪滔滔,让一杯清茶的香气,时常洗去内心的尘埃,留一份内心的清净、愉悦和怡然自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小刁说:“哥,你的章上名字咋刻?”我回味过来,许多年,岁月早已风干了我的名字。我又想起臧克家的话:“把名字刻入石头的,石头比尸首腐烂得更早。”(此处特别声明,不针对任何人,不伤害任何人,只是想到这句诗)我说,就刻“饮茶洗心”吧!一则这也算是我的微信名,一则对自己有警醒和提示的作用。
后来小刁找了一位南阳有名的治印大师,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刻完这枚印章,送到我的手上。
中间我曾经问过小刁,治印多少钱,也试着给他发了微信红包。他说:“哥,都没要钱,一点小心意。”说什么也不肯收。
岁月给每个人都留下许多伤痕,岁月也带给人许多温暖。难得的是,带着岁月的伤痕,我们还能把温暖送给别人。
摸索着小刁送来的印章,相对品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另一句诗来: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作者简介:左德浩,微信名饮茶洗心,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青作协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卧龙区诸葛亮文化协会会员,南阳市中小学优秀教师,南阳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任职于南阳市第十一小学,喜欢读书思考,行走红尘,静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