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一场透雨冲走了暑日的燥热。
雨过天晴,骑一辆车,约三两好友,一路向西,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的郊外旅行。
上立交桥,走鹤台线,大约十来分钟的时间我们终于和飞驰喧闹的大车小车分道扬镳了。
“瓜棚!”刚踏上绿树成荫的乡野小道我就兴奋地大叫。“哪儿?”同行的几个朋友异口同声地问。
“那不是!”我一只手扶车把,腾出另一只指着不远拐角处一个绿色的帐篷给他们看。
“哈哈,就知道吃!你看那大字!”
车子继续往前走,“交通劝导站”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我不好意思地笑了。
雨水滋润过的田野真美啊!路边的树木枝繁叶茂,地里的玉米、花生、红薯、大豆……一棵棵精神抖擞,厚实的叶子绿得发亮。田地低洼处积存的一汪汪水就好像一面面奇形异状的小镜子,被阳光一照晶莹透亮。地头沟满河平,喝饱了水的青蛙把鼓擂得震天响。
有风穿过路两边的树林,一阵阵清新的泥土的香气扑面而来,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一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随着车轮的滚动一路飘荡。
“那儿有卖西瓜的,我们去买个吧!”有人提议。
原来前面一个十字路口停着一辆车,车上有西瓜、苹果、桃子、香蕉……
“那西瓜不是我要的,不买。”我阻止。
“刚才还跟馋猫一样,这会儿咋又不让买了?”另一个朋友问。
“想吃超市里多的是,关键是吃不出我要的那个味儿!”
“哈哈哈……”车子未停,笑声一路。
哗哗的流水声从路边的小水沟里传来,在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听来,那声音比百灵鸟的歌声都好听。此时的脑海里突然呈现出一个画面:一个戴着草帽的老农,从膝盖深的玉米地里出来,放下锄头,撸起袖子,挽起蹚湿的裤腿,脱下一双沾满泥草的布鞋,弯下腰撩起地沟里的水,洗下一身的汗渍,一身的疲劳……
车子经过路边的小庙、村庄、学校,经过一个个蔬菜棚,桃园,竹林,就是没见一个西瓜棚。
一路上我都在念叨着西瓜棚。像我小时候二叔家的那个西瓜棚:稀稀疏疏的玉米地中间有一大片西瓜地,横七竖八地躺着一个个枕头一样的大西瓜,地头一个茅草搭起的西瓜棚,放一个破旧的小低桌,我们姐弟几个趁二叔不在的时候,呼啦一阵跑进西瓜地,摸摸这个,拍拍那个,然后瞅准一个,几个人抬起来使劲往地上一磕,绿皮炸开,红瓤膨出,掰几块,咬一口又沙又甜……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情不自禁地背起了小时候学的课文里的句子,没想到大家竟然一起接了下去。
瓜棚,西瓜地,活泼可爱的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儿时的记忆,家乡的点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是一张张最为珍贵的画面吧。
人到中年,烦事缠身,城市的喧嚣难以让心有片刻的安静。为了生活,我们起早贪黑,与时间赛跑,和身体较劲。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多少回忆,多少美好,多少对乡野老家的思念被我们深埋在心的最深处。
回去的路上,我们每人买了一个西瓜。笑着说,回去都说这西瓜是在西瓜地自己摘的,家里人肯定都会说味道就是不一样,哈哈。
西瓜还是要吃的,也会很甜。只是却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天真、自在,美好,吃不出儿时那种家乡的味道了。
作者简介:李树芳,笔名竹心听雨,河南省汤阴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