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文经典美文
正文

​高山仰止

  • 作者: 李杰
  • 来源:
  • 发表于2022-04-02 08:36
  • 被阅读
  •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ZvZ大河文学网

     
      ——纪念我的恩师李正绪先生诞辰125周年
     
      书法禀承天地之大美,唯我中华。悠悠数千年数代不谢,乃书法神奇造化之所为。
     
      恩师正绪,字继卿,河南济源市河头村人,先生幼承家训,颖异卓绝,毕生倾心翰墨,一生好书,诲人不倦,培育了不少青年,可谓桃李遍乡间。我与正绪同宗同祖,按理说,他是我的族兄。六十年前,我与先生结为忘年之交。
     
      先生生于一八九七年,卒于一九八五年,在长达八十八年的人生旅途中,先生经历了太多苦难与坎坷,我随先生习字,始于一九五六年,先生谆谆善诱,教人不倦,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的幼年,是在极其艰苦环境中度过的,父母均是农民,认字不多,我从小爱上绘画与书法,实在是天大的误会。
     
      一九五六年,我十三岁。一天,正绪先生给村里写字,我在一旁帮助整理纸张,先生严谨有力的榜书吸引了我。某天,先生路过我家门,我拉住先生的手,恳求先生教我写字。从此,开始了我与先生长达数十年的师生情谊,不但跟先生学习书法,而且学习古文,诗词,及抬头做事、低头做人、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的道理。可以说,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恩师、知己。
     
      先生生于旧社会,年轻时曾在南京、开封、上海等地工作,用现在的话说,是给人打工。据传,在那个时候,先生的书法即已天资初露、饮誉沪上。逢年过节求写对联条幅者络驿不绝,也深受老板的器重。
     
      但是先生生不逢时,浮生多灾多难,命运多舛。少丧母、中丧妻、老无子,都让先生遇上了,(先生六十岁后,方得一养子)。解放后,先生“解甲归田”返回故乡,以农为生,每日耕耘田间,日出而耕日落而“习”。虽一天耕耘,却不辞劳苦。每当夜幕降临,乃看书习字。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先生也未能幸免,被列为“五类分子”接受改造,只能老老实实,不许胡说乱动。经受了人生最大磨难。一段时间,先生遵照上面的指示,在村中墙壁上书写标语口号,用的是红土汁和自制束笔,可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样既可练书,又记了工分。
     
      先生沉浸书法八十余载,游离传统和时代环境的困惑中,矢志求索、殚精竭虑,穷源竟委,在绝境中创造奇迹;在特殊的环境中,实现以腕运笔发挥到了极致。一时间,在河头村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呈现了一代布衣大师的巨作。先生的书法熔碑铸帖,融会贯通,在传统的文化中,固守传承,坚持不可不似,不可图似,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演绎了传统书法的正脉。
     
      一九五九年冬,我去兰州读书,从此离开了故乡,离开了先生,数十年间仍保持着与先生的书信往来,继续得到先生的教诲,留下了大量书信。遗憾的是,先生一生挥毫无数,但留下来的作品数量甚微。据后来得知,先生一九八五年逝世后,其家属将先生生前作品及文房用具统统付之一炬,(当地有此民俗,但不尽然),所有作品灰飞烟灭,成为永远不可弥补的损失。
     
      先生离我已三十七年。二零一五年,我将先生生前一些书法作品,部分文稿、信札汇集成册,是对先生的最好纪念。可是,度才量力,我却难以承担这一桩重要使命。
     
      由于当时环境、条件所限,先生的作品中,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如一些“言词”和书写中的“笔误”显见笔端。其中,先生的:“自咏文稿、书信、题字”,都是先生信笔书写。由于这些笔迹的本意并非是为流传,系无心插柳,随手而记,但行草相间,洋洋洒洒,笔走龙蛇,酣畅淋漓,功力中透出灵机,笔意华滋雅健,清逸绝尘。这些都是先生书写的本来面目,使我们对他的书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先生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从而拉近了我与先生的距离。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先生一生传奇、平凡一生,读书写字,种月耕“云”,笔墨中透露出率直个性,如今先师驾鹤去,光影留人间,他的谦虚好学教人不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李杰,河南济源五龙口镇河头村人,1943年生,就读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投身军旅,从事宣传创作,在甘肃,深圳电视台当过编辑记者,后在深圳纪检部门工作,已退休。多部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选集》。
      微信公众号:daheliterature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本文标题:​高山仰止

      本文链接:http://www.dahewenxue.cn/meiwen/189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请注册成为大河文学网的作者,发表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